腌臘肉制品的介紹與風險分析
腌臘肉制品是通過腌制、烘干等工藝加工而成的非即食肉制品。它們以其獨特的風味而深受歡迎,在其中,中式火腿、臘肉、臘腸、板鴨、清醬肉、咸肉、風干肉等是最具代表性的種類。腌臘肉制品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為GB 2730-2015,該標準已經實施多年。本文將重點介紹腌臘肉制品的定義與分類、相關標準主要內容、檢測注意事項和風險分析。
定義與分類
腌臘肉制品屬于預制肉制品,與熟肉制品相比,其本質差異在于腌臘肉制品屬于非即食類。根據成分和工藝的不同,腌臘肉制品可以分為火腿、臘肉、咸肉和香腸等幾個基本分類。
火腿是以鮮(凍)豬后腿為主要原料,配以其他輔料,經修整、腌制、洗刷脫鹽、風干發酵等工藝加工而成的非即食肉制品。
臘肉以鮮(凍)畜肉為主要原料,配以其他輔料,經腌制、烘干(或曬干、風干)、煙熏(或不煙熏)等工藝加工而成的非即食肉制品。
咸肉以鮮(凍)畜肉為主要原料,配以其他輔料,經腌制等工藝加工而成的非即食肉制品。
香腸以鮮(凍)畜禽肉為原料,配以其他輔料,經切碎(或絞碎)、攪拌、腌制、充填(或成型)、烘干(或曬干、風干)、煙熏(或不煙熏)等工藝加工而成的非即食肉制品。
除了基本分類外,還有一些腌臘肉制品容易與其他類別混淆。這些產品可能是調理肉制品,也可能是經過簡單分割直接速凍的產品,如凍雞翅和凍羊肉卷等。此外,還有可能與熟制的培根、熏煮香腸和火腿等混淆。因此,在分類時應根據食用方式進行區分。
相關標準主要內容
GB 2730中包含了污染物限量和食品添加劑使用等內容,這些與基礎標準要求相關。其中,污染物限量的要求會因肉類和內臟的不同而有所差異。此外,該標準還規定了肉制品中的N-二甲基亞硝胺的限量。在理化指標方面,過氧化值和三甲胺氮是關鍵指標。過氧化值在禽類和畜類產品中有所差異,而三甲胺氮只適用于火腿類產品。相比起GB 2730-2005版標準,新版標準取消了酸價指標。
檢驗注意事項
在對腌臘肉制品進行檢測時,有幾個注意事項需要考慮。首先是樣品的制備,要保證樣品均勻性和制備樣品的用量。此外,還需要注意亞硝酸鹽等指標的穩定性和降解情況。過氧化值是衡量油脂氧化酸敗程度的重要指標,在檢測時要注意制備試樣的存儲條件和時間對該指標的影響。
其次,在進行檢測時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對于防腐劑類的檢測,要注意肉制品基質可能對苯甲酸、山梨酸等有干擾,可以借助DAD光譜圖進行判定,并可加入甲酸進行分離調整,必要時也可進行質譜定性。在測定合成著色劑時,要注意肉制品中含有蛋白質,會競爭吸附導致方法回收率較低,因此在處理這類樣品時,需要注意蛋白質沉淀的效果。另外,在進行氯霉素的檢測時,實驗室可能存在污染情況,因此需要進行全空白監控。對于腌臘肉制品中氯化鈉含量較高的情況,在使用離子色譜測定亞硝酸鹽含量時,如果未充分去除氯離子,可能會出現干擾,因此需要注意保留時間定性的影響,必要時可優化淋洗液洗脫強度來進行分離調整。
判定原則
在判定腌臘肉制品是否符合相關標準時,需要遵循以下幾個原則。首先是在判斷過氧化值指標時需要區分畜類和禽類產品。其次,通常情況下,不將防腐劑比例之和納入亞硝酸鹽的計算中(除非企業明確說明作為防腐劑使用)。另外,還要注意帶入原則,例如在香腸中添加的苯甲酸可能來自醬油、醬及醬制品、復合調味料等;而山梨酸和胭脂紅可能來自膠原蛋白腸衣。
風險分析
結合信息發布和其他風險分析,腌臘肉制品的風險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上游原料的轉移可能帶來的風險,例如瘦肉精和抗生素殘留等。此外,在加工過程中為了防止腐敗變質,可能會違規使用食品添加劑,如山梨酸和脫氫乙酸。還有可能出現亞硝酸鹽超標的情況,這可能是因為在生產過程中未使用計量器具憑經驗添加或為延長保質期過度添加未明確配方的腌制劑所導致的。另外,在腌臘肉制品的生產過程中,為了突出產品的色澤,可能會超范圍使用胭脂紅。同時,還需要關注新型工業染料的使用,如紅2G。這些染料可能是由復配添加劑或復合調味料帶入的,也可能是為了增加色澤效果而故意使用。
腌臘肉制品中過氧化值不合格的情況比較常見,主要原因是在儲存過程中未能適當控制環境條件,導致油脂酸敗。同時,也要注意夏季可能會出現違規使用防蟲殺蠅類農藥的情況。
作為消費者,在購買腌臘肉制品時,可以選擇在正規商場和超市購買,選擇包裝完好、標簽清晰、外觀正常、保質期內的產品,避免購買包裝破損、變質或表面有菌斑的腌臘肉制品。腌臘肉制品中的脂肪容易氧化,影響產品的感官品質和食用安全性,因此一般應密封包裝、隔絕氧氣、保持干燥、低溫貯存和避免陽光直射。